1932年3月9日,遭到日本戎行的控制和引导,未代皇帝溥仪悄然脱离天津,隐秘逃跑至东北地区。在长春,他依托日本的支撑,建立了一个名为“伪满洲国”的傀儡政权。 在“伪满洲国”的初期,政府体系曾被称为“共和”形状。但是,不久之后,溥仪便被拥立为“首脑”,开始的称谓是“执政”,伴随着的年号则定为“大同”。不久后,溥仪改称为“皇帝”,并将年号改为“康德”,这标志着“大同”年号的正式诞生。大同年号的硬币,仅存的几种,分别为大同二年(1933年)和大同三年(1934年),现在成为了那段前史的见证,令国人铭记。这段前史并非悠远,新中国今日获得的成果,源自全体人民的勤劳斗争与不懈努力,推动了现代经济的开展。 大同年号硬币是伪满政府于1933年和1934年间发行的钱银,时间跨度仅两年,即大同二年和大同三年。这些硬币面值有5厘和1分,选用铜原料,而面值为5分和1角的硬币则是由镍制成。 大同二年的5厘硬币,有着明晰的标志和共同的规划,呈现出那个年代的风格;相同,大同二年的1分硬币,规划精巧,留存至今让人唏嘘不已。大同二年还有5分和1角的硬币,其外观与1分硬币比较显得更为厚重,反映出其时的钱银价值。尤其是大同三年的硬币,尽管与大同二年的硬币外观类似,但年份的差异使它们在前史上具有了各自的含义与价值。